《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樗根皮(炒微黄)一分,枳壳(麸炒)、黄连(微炒)、芜荑(微炒)、赤芍药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一钱,加豆豉三十粒,葱白一茎,水煎服,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脓血痢如鱼脑。
病名。即疠风中的亸曳风,详该条。
见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指针刺治疗中,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目的而使用的各种针法。一般分补法与泻法两类。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微旋”、“出针按针”为补,“切而转之”、“摇大其穴”为泻。自元、明以后又有发展,如《金针赋》提
即胃苓汤作散剂,治证同。见胃苓汤条。
温疫传变的一种形式,指伏于膜原之邪既外犯三阳经而出现表证,又渐化热入胃而现里证。《温疫论》上卷:“此(指三消饮)治疫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之。”
【介绍】:见秦昌遇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外台秘要》卷七引张文仲方。蜀椒(出汗)、半夏各一升,炮附子一两。为末,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次。治胸中气满,心痛引背。
病证名。瘴疟的一种。《瘴疟指南》卷上:“其病身发大热,神气沉昏,昼夜如卧炭火中,腰痛脚弱,大渴欲饮冷水,上脘痞闷,神昏妄语,头痛或不痛,或呕逆,或不呕逆,小便赤涩,或频数,或遗尿,大便或秘或自利,舌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