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吐血

内伤吐血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多因胃热络伤,或心、脾、肝、肾劳损而致。《临证指南·吐血》:“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伤肝脏,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及恣情纵欲以贼肾脏之真阴真阳也。”其症身无表邪,脉不浮大,时而呕吐纯血。因胃热络伤者,吐血量多,鲜瘀相杂,兼见胸闷作痛,嘈杂便秘,苔黄腻,脉滑数。宜清胃泻火,用三黄泻心汤加侧柏叶白芨之类。因郁怒伤肝者,吐血鲜红,头痛目赤口苦心烦胸胁引痛。治宜清肝凉血,用化肝煎茜根散加减。因心脾损伤者,吐血气短,憔悴声怯心悸少寐。治宜补养心脾,用归脾汤。因阴虚火旺者,吐血盗汗耳鸣遗精。治宜壮水制火,用六味地黄丸蒲黄藕节阿胶五味子之属。因阳虚血不归经者,血色晦淡,怕冷肢凉。治宜温中补阳,用理中汤加木香,或八味丸以引火归元。参见吐血、劳伤吐血等条。

猜你喜欢

  • 小嘴赤脉附睛障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小嘴即小眦,即小眦赤脉传睛,详该条。

  • 王说山人服气法

    气功功法。结合意引、存想以进行锻炼的一种“食气”方法。见于《云笈七签》卷59中。其功法:①不拘时节,但觉饥时,即行咽气纳新,不用闭气,不求饱满;②新气上来,则旧气(浊气)下泄,当任其自出,不得抑秘;③

  • 冷喘

    病证名。指阳气虚衰、内寒偏盛所致的气喘。《古今医鉴》卷四:“冷喘则遇寒而发。”可用止喘丸等方。参见寒喘等条。

  • 合阳

    经穴名。代号BL5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2寸处,当腓肠肌二头之间。另说“在膝约中央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委中下一寸”(《针灸大全》);“委中下四

  • 内养功

    气功功法。为静功基本功种之一。在操作中强调腹式呼吸,呼吸停顿,舌体起落,意守丹田,配合默念字句等内容。常取姿势有侧卧式、仰卧式、平坐式及壮式四种。常用呼吸法有吸停呼、吸呼停、吸停吸呼三种。其意守部位以

  • 脗(wěn 吻)

    吻的异体字。见吻条。

  • 疹毒

    小儿斑驳发疹的病因。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凡小儿斑驳疹毒之病,俗言疹子,是肺胃蕴热,因时气熏发于外”所致。治宜宣肺解毒,用银翘散加减,辛凉透毒。

  • 绛矾

    出《新修本草》。即绿矾,详该条。

  • 折法

    推拿方法。见《孟子·梁惠王》。是指帮助关节屈曲的一类手法。

  • 中层消药

    见《白喉忌表抉微》。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在“正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大木通、神曲、焦查肉、陈皮、砂仁。在“猛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厚朴、枳实、莱菔子。在“次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小木通、枳壳、炒麦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