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犁头草

犁头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犁头草

药材名称犁头草

拼音Lí Tóu Cǎo

别名铧头草、犁铧尖、犁嘴草、箭头草、如意草、玉如意、耳钩草

来源菫菜科菫菜属植物犁头草Viola japonica Langsd.或长萼堇菜V. inconspicua Blume,以全草入药。夏秋开花时采集全草,晒干。

性味苦、微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急性结膜炎,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乳腺炎,痈疖肿毒,化脓性骨髓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干品0.5~1两(鲜品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服药后不可喝热水、吃热食。

备注(1)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如无,可用鲜紫花地丁)、鲜连钱草、鲜野菊叶各一大把,用冷开水洗净,捣烂绞取汁约150~200毫升,一次内服;余渣加少量冷开水,使它湿润,敷在伤处。如症重、体弱,可隔八小时再照上述剂量内服一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犁头草

药材名称犁头草

拼音Lí Tóu Cǎo

别名紫金锁、紫花地丁、小甜水茄(《植物名实图考》),瘩背草(《南京民间药草》),三角草犁头尖、烙铁草(《江西民间草药》),地丁草、紫地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江西民间草药》

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犁头草全草。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粗短,白色。叶丛生,长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2~6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下面稍带紫色,两面及叶柄稍有毛或无毛;托叶白色,具长尖,有稀疏的线状齿;叶柄长2~8厘米,上端有狭翅。花梗长6~12厘米,中部有线状小苞片2枚。花两性,花萼5,披针形,长5~7毫米,附属物上常有钝齿;花瓣5,紫色,倒卵状椭圆形,长约1.5厘米,距长约7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1室,柱头三角形凸状。蒴果长圆形,裂瓣有棱沟,长6~10毫米。花期4月。果期5~8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野、路旁向阳或半阴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微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疽,疔疮,瘰疬,乳痈,外伤出血。

①《植物名实图考》:"根:治火症,功同地丁。"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肿,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捣汁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瘩背:瘩背草根,打烂加糖或红胡椒拌敷患处;并在周围用面飞沫作围。(《南京民间药草》)

②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鲜犁头草、鲜野菊花叶各等量。同捣烂,敷患处;或鲜犁头草全草,加白糖少许,捣敷亦可,每日换一次。同时捣汁一酒杯内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痈肿、疔疮、攘疬、乳痈、指疔:鲜犁头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鸡蛋白调敷,一日换一、二次。

④治疔疮:犁头草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丸,开水送下。

⑤治妇人产后瘀血痛如刀刺:鲜犁头草一两,切碎,鸡蛋两个同搅和,加油略炒,再加水煎服。

⑥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外伤出血:犁头草、酢浆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纱布加压包扎;或单用犁头草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盐卤中毒:鲜犁头草捣汁二酒杯,开水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白喉

取犁头草1两,小叶金钱草5钱,洗净、切碎、捣烂,用开水和适量砂糖搅拌成糊状,纱布过滤,取汁内服,每日2~3次,直至痊愈。治疗13例,均有一定疗效。疗程最长10天,最短4天。治程中禁食油腻。

②治疗疖痈

取鲜犁头草和少量酢浆草洗净捣烂如泥,外敷局部。治疗疖肿30例,一般炎症比较局限、全身症状不明显者,敷药1~2次炎症即可消失而痊愈;若有全身症状者,敷后症状亦可减轻或消失。约80%以上的病例敷药1~2次后,因炎症局限化而疮口顶部破溃,露出一个脓头;此时可将脓头取出,疮口引流,再用犁头草捣敷:疮口肉芽生长后改用犁头草干粉撒布,外敷凡士林纱布。每日换药1次,一般2~4次可愈。治疗期间忌食雄鸡、鲤鱼及母猪肉。有报道,单用犁头草捣敷患处,治疗外伤感染19例,大多在2~3天内痊愈。

③治疗角膜实质炎及匐行性角膜溃疡

取鲜犁头草洗净捣成糊状,加2~4倍生理盐水拌匀,用消毒纱布反复过滤。以滤液滴眼,1~2小时1次,外加眼垫。亦可用犁头草糊加鲜鸡蛋白少许调匀外敷患处,或将犁头草晒干研粉用鸡蛋清调匀外敷,均每日1~2次。治疗角膜实质炎7例,先用犁头草液滴眼,好转后改用犁头草糊加蛋清外敷。结果痊愈5例,好转2例。视力恢复时间,多数在20~70天内;角膜混浊消退时间在30~120天内。匐行性角膜溃疡,大都用犁头草糊加鸡蛋清外敷。治疗19例,除3例尚留小白点外,其余都恢复原状。

此外,用犁头草与野菊花连翘制成复方注射液,治疗扁桃体炎、肺炎、盆腔炎等有较好效果。

备注在华东地区作紫花地丁入药。参见"紫花地丁"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犁头草

药材名称犁头草

拼音Lí Tóu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japanese Violet

别名紫金锁、紫花地下、小甜水茄、瘩背草、三角草犁头尖、烙铁草、地丁草、紫地丁羊蹄甲、犁烨尖。

出处出自《江西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心叶堇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concordifolia C.J.Wang [V.cordifolia W.Beck.;V.japonic acut.non Langsd.]

采收和储藏:4-5月果实成熟期,采收全草,去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心叶堇菜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和匍匐枝。根茎粗短,节密生,粗约4-5mm;支根多条,较粗壮而伸长。叶多数,基生;叶柄在花期通常与叶片近等长,在果期远较叶片长;托叶短,下部与叶柄合生,长约1cm,离生部分开展;叶片卵形,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肾状,长3-8cm,宽3-8cm,先端尖或稍钝,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边缘具多数圆钝齿,两面无毛或疏生短毛。花淡紫色;花便不高出于叶片;近中部有2枚线状披针形小苞片;萼片宽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长约2mm,末端钝或平截;上方与测方花瓣倒卵形,下方花瓣长倒心形;距圆筒状,长4-5mm,粗约2mm。蒴果椭圆形,长约1c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缘、林下开阔草地间、山地草丛、溪谷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性状本品在华东地区作紫花地丁入药。参见紫花地丁条。

性味味苦;微辛;性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凉血清肝。主痈疽肿毒;乳痈;肠痈下血;化脓性骨髓炎;黄疸;目赤肿痛;瘰疬;外伤出血;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瘩背:瘩背草根,打烂加糖或红胡椒拌效患处;并在周围用面飞沫作围。(《南京民间药草》)②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鲜犁头草、鲜野菊花叶各等量。同捣烂,敷患处;或鲜犁头草全草,加白糖少许,捣敷亦可,每日换一次。同时捣汁一酒杯内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痈肿、疔疮、瘰疬、乳痈、指疔:鲜犁头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鸡蛋白调敷,一日换一、二次。④治疔疮:犁头草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丸,开水送下。⑤治妇人产后瘀血痛如刀刺:鲜犁头草一两,切碎,鸡上两个同搅和,加油略炒,再加水煎服。⑥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⑦治外伤出血:犁头草、醉浆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纱布加压包扎;或单用犁头草捣敷。(江西《草药手册》)⑧治盐卤中毒:鲜犁头草捣汁二酒怀,开水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根:治火症,功同地丁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肿,解毒。

临床应用1.治疗白喉:取犁头草了两,小叶金钱草5钱,洗净、切碎、捣烂,用开水和适量砂糖搅拌成糊伏,纱布过滤,取汁内服,每日2-3次,直至痊愈。治疗13例,均有一定疗效。疗程最长10天,最短4天。治程中禁食汕腻。

2.治疗疖痈:取鲜犁头草和少量醉浆单洗净捣烂如泥,外敷局部。治疗疖肿30例,一般炎症比较局限、全身症伏不明显者,敷药1-2次炎症即可消失而痊愈;若有全身症状者,敷后症状亦可减轻或消失。约80% 以上的病例敷药1-2次后,因炎症局限化而疮口顶部破溃,露出一个脓头;此时可将脓头取出,疮口引流,再用犁头草捣敷;疮口肉芽生长后改用犁头草干粉撒布,外敷凡士林纱布。每日换药1次,一般2-4次可愈。治疗期间忌食雄鸡、鲤鱼及母猪肉。有报道,单用犁头草捣敷患处,治疗外伤感染19例,大多在2-3天内痊愈。

3.治疗角膜实质炎及匐行性角膜溃疡:取鲜犁头草洗净捣成糊状,加2-4倍生理盐水拌匀,用消毒纱布反复过滤。以滤液滴眼,1-2小时1次,外加眼垫。亦可用犁头草糊加鲜鸡蛋白少许调匀外敷患处,或将犁头草晒干研粉用鸡蛋清调匀外敷,均每日1-2次。治疗角膜实质炎7例,先用犁头草液滴眼,好转后改用犁头草糊加蛋清外敷。结果痊愈5例,好转2例。视力恢复时间,多数在20-70天内;角膜混浊消退时间在30-120天内。匐行性角膜溃疡,大都用犁头草糊加鸡蛋清外敷。治疗19例,除3例尚留小白点外,其余都恢复原状。此外,用犁头草与野菊花连翘制成复方注射液,治疗扁桃体炎、肺炎、盆腔炎等有较好效果。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黄泥菜

    药材名称黄泥菜拼音Huánɡ Ní Cài英文名all-grass of Twinflower Wedelia出处始载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孪花蟛蜞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 辉葱

    《全国中草药汇编》:辉葱药材名称辉葱别名宗娃[藏名]来源百合科辉葱Allium splendens Willd.,以全草、籽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全草:发散风寒,止痢。主治感冒头痛,

  • 芦茎

    《中药大辞典》:芦茎药材名称芦茎拼音Lú Jīnɡ别名苇茎(《千金方》),嫩芦梗(《现代实用中药》)。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夏、秋采取。化学成分含纤维素38.64~40.

  • 灯油藤子

    药材名称灯油藤子拼音Dēnɡ Yóu Ténɡ Zǐ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锥序南蛇藤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astrus paniculatus Willd.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后采收,

  • 黄柏

    《中国药典》:黄柏药材名称黄柏拼音Huánɡ Bò英文名CORTEX PHELLODENDRI别名黄檗、元柏、檗木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

  • 芒种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芒种花药材名称芒种花拼音Mánɡ Zhònɡ Huā别名剪耳花、山黄花、过路黄、栽秧花来源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 Thun

  • 牛扁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扁药材名称牛扁拼音Niú Biǎn别名曲芍来源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牛扁Aconitum ochranthum C. A. Mey.,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苦,温

  • 母猪草

    药材名称母猪草拼音Mǔ Zhū Cǎo别名山黄连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耳状人字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hocarpum auriculatum(Franch.)W.T.Wang et H

  • 山藿香

    《中药大辞典》:山藿香药材名称山藿香拼音Shān Huò Xiānɡ别名血见愁、血芙蓉(《生草药性备要》),野石蚕、野薄荷、仁沙草、苦药菜、假紫苏(《广西中兽医药植》),皱面草、方枝苦草(广

  • 峨嵋耳蕨

    药材名称峨嵋耳蕨拼音é Méi ěr Jué别名万年青(《峨嵋药植》),树林株(《中国药植志》)。出处《中国药植志》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峨嵋耳蕨的全株。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