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证名。为疳证、疳疾、疳病的简称。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病因虽多,而病变的关键在于脾胃。《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生化气血,滋养百骸,若长期脾胃失调,运化不健,水谷停滞,久则精液耗伤,精血不生,气血俱虚,则可引起形体及五脏的病变。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主症。病久则影响生长发育,或因病久正气伤残,导致其他并发症。如由于脾不统血或血热妄行,可见皮肤紫癜;若脾虚水湿泛滥,可形成肢体浮肿;若正气大亏,阴阳两伤,则可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本证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后期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等(详见各条)。一般治疗以清热消积,驱虫除疳为主,病因清除之后,则着重于调理脾胃。还可配合捏脊、针刺四缝、割治等。

猜你喜欢

  • 纹沉

    即指纹深沉。主病邪在里。

  • 三片风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地蜂子之别名,详该条。

  • 焦氏喉科枕秘

    书名。又名《喉科枕秘》。2卷。清·焦氏(佚名)原撰,金德鉴编。刊于1868年。卷1为治喉秘法、治喉要诀、临症二十法、喉症图形(72种喉病的图形及针刺、外吹、内服等方药疗法)。卷2列应用良方、秘方吹药。

  • 风喉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马脾风,详该条。

  • 肺疟

    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等。参见五脏疟条。

  • 阴证发斑

    病证名。指发斑属于虚寒者。《阴证略例·阴证发斑》:“阴证发斑,亦出胸背,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若作热疾投之凉药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虻、蚤、虱、咬形状,

  • 牙龈

    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指牙床上之肉。又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

  • 葡萄痔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左右如乳头堆起,只痒不痛,遇辛苦出水,或痔有孔出脓。”相当于肛漏。宜挂线疗法或手术治疗。

  • 十二号既济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降香桃花散,见该条。

  • 乳汁溢

    指产后乳汁分泌过多而泛溢。《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其产虽血水俱下,其经血盛者,则津液有余,故乳汁多而溢出也。”参见乳汁自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