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痧胀

痧胀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气痧秽。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壅痧气于中者,则消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盖血活痧行,血破痧气走,血败痧气散,而降火亦在其中矣,此治痧之要术也。”参见、痧气条。

猜你喜欢

  • 千层矮

    见《湖南药物志》。为鹿茸草之别名,详该条。

  • 肝气郁

    即肝郁。详该条。

  • 足厥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厥阴之正。《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在足背部从足厥阴肝经分出,上至外阴毛际,与足少阳胆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

  • 天宗

    经穴名。代号SI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后,肩胛冈下窝的中央,与第四胸椎相平处。布有肩胛上神经和旋肩胛动、静脉肌支。主治肩胛疼痛,胸肋支满,颊颌肿痛,咳逆抱心,以及肩关节周围炎,

  • 疳积

    病证名。疳疾而有积滞的证候。出《小儿药证直诀》。古人认为“无积不成疳”,“积是疳之母”。积的成因,多由嗜食生冷、甘肥、粘腻、积滞中脘,脾胃不能消化而致。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泄泻,所出之物有酸腐

  • 唐烈三

    【介绍】:见唐大烈条。

  • 松郎头

    见《药材学》。为松节之别名,详该条。

  • 荔仁

    见《广西中药志》。为荔枝核之别名,详该条。

  • 率谷

    经穴名。代号GB8。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位于头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一说:在耳直上入发际一寸,高于曲鬓,相距八

  • 鸡脚爪

    见《四川中药志》。为翻白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