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肤胀

肤胀

病名。指因阳气不足寒气留于皮肤而出现的全身肿胀。《灵枢·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医醇賸义》以此症由于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寒气流窜周身皮肤,故腹大身肿而皮厚。治宜扶正祛寒,理气化浊,用祛寒建中汤等方。参见风水条。

猜你喜欢

  • 猿猴摘果

    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操作方法有五种:①用两手摄扯儿螺蛳骨处皮肤(见陈氏《小儿按摩经·手诀》)。②用左手大食二指从儿阳穴上捻动至关中转到总筋左边,右手大食二指捻动自阴穴向上转到关上(见

  • 溪沟草

    见《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即溪黄草,详该条。

  • 杨梅痘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又名杨梅痘子。因其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铁。

  • 色鲜明

    ①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色鲜明者有留饮。”②与晦暗相对而言。色泽鲜明为有胃气。属正色。

  • 毛梨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猕猴桃之别名,详该条。

  • 蕨薯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马骝卵之别名,详该条。

  • 大壁虎

    见《中药志》。为蛤蚧之别名,详该条。

  • 履霜集

    医论著作。3卷。清·臧达德撰于1814年。内容以叙述诊疗经验为主。卷1论虚劳病证治,包括虚损痨症总论,虚劳阳证、阴证辨证,分述各证,阐析较详;卷2~3论妇、儿科病证之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蜻蜓红

    见《福建中草药》。为千日红之别名,详该条。

  • 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