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败酱草

败酱草

药材名称败酱草

拼音Bài Jiànɡ Cǎo

别名黄花败酱、龙芽败酱、黄花龙牙

来源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黄花龙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败酱(苦斋)P. villosa (Thunb.) Juss.,以根状茎全草入药。根春秋季节采挖,去掉茎叶洗净,晒干。全草夏秋采割,洗净晒干。

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辛、苦,凉。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0.5~1两,鲜全草2~4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2)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猜你喜欢

  • 竹叶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莲药材名称竹叶莲拼音Zhú Yè Lián别名地藕来源鸭跖草科杜若属植物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和根入药。夏秋采收

  • 苋菜

    药材名称苋菜拼音Xiàn Cài来源苋科苋属植物苋Amaranthus mangostanus L.[A. inamoenus Willd.],以种子和根入药。夏秋果实成熟后采集,

  • 乌奴龙胆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奴龙胆药材名称乌奴龙胆拼音Wū Nú Lónɡ Dǎn来源龙胆科龙胆属植物乌奴龙胆Gentiana urnula H. Smith [G. amoena C.

  • 割舌罗

    药材名称割舌罗拼音Gē Shé Luó别名割舌树来源药材基源:为八角枫科植物土坛树的根、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angium saluiifolium(L.f.)Wanger.[Grewia sa

  • 臭矢菜

    药材名称臭矢菜别名羊角草、黄花菜、野油菜来源白花菜科臭矢菜Cleome vircos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性味苦、辛,温。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去腐

  • 石首鱼鲞

    《中药大辞典》:石首鱼鲞药材名称石首鱼鲞拼音Shí Shǒu Yú Xiǎnɡ别名白鲞(《尔雅翼》),鲞鱼(《纲目》)。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干制品。原

  • 洋葱

    《全国中草药汇编》:洋葱药材名称洋葱拼音Yánɡ Cōnɡ别名洋葱头来源百合科洋葱Allium cepa L.,以鲜茎入药。生境分部各地栽培。功能主治主治创伤,溃疡,阴道滴虫病,便秘。用法用

  • 万年青叶

    《中药大辞典》:万年青叶药材名称万年青叶拼音Wàn Nián Qīnɡ Yè出处《本草新编》来源百合科植物万年青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万年青根"条

  • 龙头草

    药材名称龙头草拼音Lónɡ Tou Cǎo别名鲤鱼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龙冻草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ehania henryi(Hemsl.)Sun ex C.Y.Wu[Dracoc

  • 蚍子草

    药材名称蚍子草拼音Pí Zǐ Cǎo别名四川山蚂蝗、红土子草、路边青来源豆科蚍子草Desmodium szechuanense (Craib) A. K. Schindl.,以根皮入药。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