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代号LR。《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本经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腘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挟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肺气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图78)。

图78

猜你喜欢

  • 五走

    指五味所走的脏器组织。①《灵枢·九针》:“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②《灵枢·五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素问·至真要大论》“先走”作“先入”,其义

  • 血竭内消丸

    见《外科大成》卷二。即内消退管丸,见该条。

  • 肠胃

    ①解剖学同名器官。①胃与肠的合称。《灵枢·平人绝谷》:“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②泛指口至肛门的消化道。《灵枢·肠胃》:“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

  • 贺岳

    【介绍】:明代医生。字汝瞻。海盐(今浙江海盐)人。因母病购买了许多医书研读,并与各方名医讨论,遂精通医术。著有《医经大旨》(存),《药性准绳》、《明医会要》、《诊脉家宝》等书,多佚。

  • 荞叶七

    见《陕西草药》。为苦荞头之别名,详该条。

  • 神效解毒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金银花一两,甘草节五钱,黄芪、炒皂角刺、当归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酒煎或温酒调下,若婴儿病,乳母亦服用。治痈疽疮毒。如疮已溃、肿毒已止者,去乳香、没药、金

  • 狗疔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色赤而长带尖,有寒热。治同疔疮。

  • 正骨心法要旨

    书名。4卷(即《医宗金鉴》卷87~90)。清·吴谦等撰。首载手法总论及《内经》中有关记述,次为全身各部骨骼名称及其伤损、骨折、脱臼等病的症治,后述伤损内症及其兼症的治疗。

  • 伪药条辨

    书名。4卷。清·郑奋扬撰。刊于1901年。本书是鉴定药物真伪的专著。内容主要对于110种药物的名称、形、色、气味,进行了较详细的辨析,1930年曹炳章又在本书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勘,进行了整理和补注

  • 右雀舌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下。指雀舌之发于右者。详雀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