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大红袍

大红袍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红袍

药材名称大红袍

拼音Dà Hónɡ Páo

别名大和红、锈钉子、油根、扁皂角

来源为豆科秔子梢属植物毛秔子梢Campylotropis hirtella (Franch.)Schindl.[Lespedeza hirtella Franch.],以入药。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小灌木,高约1米,通体均被锈色硬毛。根直而长,可达50厘米,常有锈色油点,断面带浅红色。茎直立,枝有棱。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0.5~2厘米,被有硬毛,基部有条形托叶2枚;小叶革质,三角状卵形,长2.5~7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宽楔形、浅心形或近平截,两面有伏贴硬毛。夏秋开花,总状花序腋生或聚成顶生的圆锥花序,每上有花十余朵;花梗长约5毫米,有关节,并被硬毛;花萼5裂,裂片披针状钻形;蝶形花冠紫红色,长约1厘米,旗瓣椭圆形,龙骨瓣短于旗瓣而与翼瓣近等长,上部弯曲。荚果斜卵形,仅一荚节,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被贴生长柔毛,紫色网脉明显。种子长圆形。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丛或溪边林下等处。主产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

性味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调经活血,止痛,收敛。用于闭经,痛经,白带,胃痛;外用治黄水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根烤出汁搽患处。

复方1、闭经:大红袍1~2两,红糖适量,水煎分3次服。

2、痛经:大红袍、丹参香附各3钱,小茴香根1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红袍

药材名称大红袍

拼音Dà Hónɡ Páo

别名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贵州民间药物》),碎米果(《云南中草药》)。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紫金牛科植物铁仔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小枝、叶柄均有短柔毛。单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lO~18毫米,宽6~8毫米,钝头有小突尖,或凹头,基部楔形,边缘除基部外有细锐锯齿,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侧脉3~4对,不明显;叶柄长1.5毫米。花3~8朵簇生叶腋;单性,雌雄异株;花直径2毫米;柱头2~4裂。浆果小球形,径3~4毫米。花期春季。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路旁、灌丛中。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甘淡,凉。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涩。"

②《云南中草药》:"甘淡,凉。"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理湿。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

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

②《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O.3~1两;炖肉或浸酒。

复方①治痢疾:大红袍、仙鹤草根各一两。煎水服。

②治风湿:大红袍五钱,大风藤、追风散各三钱,红禾麻二钱,泡酒一斤。日服二次,每次五钱至一两。

③治红淋:大红袍三至五钱。煎水服。(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将铁仔叶晒干、碾粉,制成片剂,每片含量0.5克。日服3次,每次2片,8~12天为一疗程。观察81例,临床治愈74例,好转3例,无效4例。部分病人服药3~5天即愈。未见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反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红袍

药材名称大红袍

拼音Dà Hónɡ Páo

别名簸赭子、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碎米果、牙痛草、碎米颗、碎米柴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sine african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来收,洗净,切设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0.5-1m。小枝圆柱形,幼嫩时被锈色微柔毛。叶互生;叶柄极短,下延至小枝上;叶片革质或坚纸质,通常为椭圆状倒卵形,长1-2cm,宽0.7-1cm,先端广饨或近圆形,具短刺尖,基部楔形,边缘常从中部以上具锯齿,齿端常具短刺尖,背面常具小腺点,尤以边缘较多。花簇生或近伞形花序,腋生,基部具一圈苞片;花梗长0.5-1.5mm,无毛或被腺状微柔毛。花4数,长2-2.5mm;花导长约0.5mm,萼片广卵形至椭圆状卵形,具缘毛及腺点;花冠在雌花中长为萼的2倍或略长,基部连合成管,管长为全长的1/2或更多;花丝基部连合成管,管口具缘毛,花药长圆形;雌蕊长过雄蕊,子房长卵形或圆锥形,花柱伸长,柱头点尖,2半裂或边缘流苏状;花冠在雄花中长为管的1倍左右,花冠管为全长的1/2或略短,里面与花丝合生部分被微柔毛,裂片卵状披针形,具缘毛及腺毛;雄蕊伸出花冠很多,花丝基部连合,均被微柔毛,花药伸出花冠约2/3;雌蕊在雄花中退化。

果球形,直径达5mm,红色变紫黑色,光亮。花期2-3月,有时5-6月,果期10-11月,有时2或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600m的荒坡、石山坡疏林下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台湾、广西、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小枝圆柱形,常具棱角,被褐色柔毛,多切成段;叶面多皱缩,完整者呈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5-3cm,宽0.3-1cm,先端近圆形,常具小尖头,基部楔形,中部以上近边缘有腺点,羽状脉,上面深绿色。近革质。气弱,味苦、涩。

化学成分铁仔铁仔醌(myrisinone)和5-O-甲基摁贝素(5-O-methylembelin)[1]。叶和嫩枝含皂甙,由报春花甙元(primulagenin)A与葡葡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以1:2:1:1摩尔之比例组成[2]。

药理作用抗肿瘤 叶及小枝的乙醇提取物100mg/kg或碎米棵皂甙5mg/kg对大鼠瓦克肉瘤-256有抑制作用。 2.驱虫:贝素有驱虫作用(仅对绦虫有效),一般剂量为0.2-0.4克;过量可中毒。信筒子醌对绦虫等有驱杀作用。

毒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太近,毒性颇大。

性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脾;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收敛止血。主风湿痹痛;牙痛;泄泻;痢疾;血崩;便血;肺结核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叶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2.《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油散木

    药材名称油散木别名大参来源五加科油散木Macropanax dispermus (Blume) O. Ktunze,以根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健脾理气,舒筋活络。主治小儿疳积,

  • 山韭

    《中药大辞典》:山韭药材名称山韭拼音Shān Jiǔ别名隺(《尔雅》),隺菜(《寿亲养老新书》)。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百合种植物山韭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具膜质鳞被。叶数片丛生;线形细长,宽

  • 水杨柳

    《中药大辞典》:水杨柳药材名称水杨柳拼音Shuǐ Yánɡ Liǔ别名水麻,虾公岔树(《海南植物志》),水柳仔、水杨梅(《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细杨柳(《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 雨久花

    药材名称雨久花拼音Yǔ Jiǔ Huā别名水白花来源雨久花科雨久花属植物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 Regel et Maack,以地上全草入药。夏季采集,晒干。性味甘,凉。功能

  • 《全国中草药汇编》:菱药材名称菱拼音Línɡ别名菱角、水菱角、风菱来源菱科菱属植物乌菱Trapa bicornis Osbeck,以果壳、果柄、果、茎及叶柄入药。秋末采集,除果鲜用外,其余分

  • 鸡屎白

    药材名称鸡屎白拼音Jī Shǐ Bái别名鸡矢(《素问》),鸡子粪(《本草经集注》),鸡粪(《千金方》)。出处《本经》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性味苦咸,凉。①《别录》:"

  • 广藿香

    《中国药典》:广藿香药材名称广藿香拼音Guǎnɡ Huò Xiānɡ英文名HERBA POGOSTEMONIS别名藿香、排香草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

  • 木槿叶

    《中药大辞典》:木槿叶药材名称木槿叶拼音Mù Jǐn Yè出处《履巉岩本草》来源锦葵科植物本槿的叶片。性味①《品汇精要》:"性平,无毒。"②《本草汇言》:&qu

  • 独脚蟾蜍

    《全国中草药汇编》:独脚蟾蜍药材名称独脚蟾蜍别名掌裂草葡萄、金线吊蛤蟆、石蟾蜍来源葡萄科独脚蟾蜍Ampelopsis aconitifolia Bunge var. glabra Diels [A.

  • 接骨树皮

    药材名称接骨树皮拼音Jiē Gǔ Shù Pí别名类梧桐、接骨树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思茅豆腐柴的根皮或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szemaoensis Pei.采收和储藏:茎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