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蚌粉

蚌粉

《中药大辞典》:蚌粉

药材名称蚌粉

拼音Bànɡ Fěn

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贝壳制成的粉。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研成粉末或煅灰用。

化学成分各种河蚌的贝壳,常含微量的锶。它们有强大的集积锶的能力,故水中有否被Sr污染,可由分析其壳中的Sr而知之。参见"蚬壳"条。

药理作用加蚌壳粉喂养大鼠及小鼠,皆无增进体重的作用。其吸收率为14.45%,绝对吸收量为12.67毫克,比磷酸氧钙组和对照组高,股骨X线片及钙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骨质钙化好,故蚌壳粉的钙有一定效用。

锶的作用与钙相类似,但较弱而毒性也较低。以往认为其有毒性,可能与其中含有钡所致,锶很少吸收(主要在胃中吸收),血中之锶排泄也很快,如同时注入钙可促其排出,进入体内主要贮藏于骨胳中,能抑制骨的钙化。只有放射性锶有临床用途。

性味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②《纲目》:"咸,寒,无毒。"

归经入肺、肝、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胃三经。"

功能主治化痰消积,清热燥湿: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

①《本草拾遗》:"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胸间痰饮。"

②《日华子本草》:"治疳,止痢并呕逆;痈肿醋调敷。"

③《纲目》:"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撩阴疮、湿疮、疿痒。"

④《医林纂要》:"治顽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干掺或调敷。

复方①治痰饮咳嗽:真蚌粉(新瓦上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虀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内经类编试效方》)

②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蚌粉一两,巴豆七粒(去壳及膜)。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子大。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二十丸;妇人血气,炒姜酒下;败血冲心,童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下。(《世医得效方》炒粉丸)

③治痈疽赤色肿有尖头者:醋和蚌蛤灰涂,干者易之。(《千金方》)

④治诸疮疽:川乌、蚌粉、草乌、海金砂、赤小豆天南星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调,涂患处。(《普济方》消肿毒方)

⑤治脚指湿烂:蚌蛤粉干搽之。(《寿域神方》)

临床应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将蚌壳研粉置铜锅中干炒,待药粉呈黄褐色,腥味挥发殆尽后冷却过筛。每服1~2克,白天每小时1次,1日12~14次,4~8周为一疗程。治疗41例,服药14~79天不等。结果上腹部疼痛消失者28例,减轻者7例;上腹部压痛消失者23例,减轻者6例;X线复查21例,龛影消失者9例,变形消失者1例,龛影缩小者6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蚌粉

药材名称蚌粉

拼音Bànɡ Fěn

英文名powdered shell of freshwater mussel

别名蚌蛤灰、蜃灰、蚌壳粉、蚌壳灰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无齿蚌等淡水产的贝壳制成的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rostaroa plicata(Leach)2.Hyriopsis cumingii(Lea)3.Anodonta woodiana(Lea)

采收和储藏: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捣碎,研粉或煅后研粉。

原形态1.合渍珠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2.珠母贝,贝壳呈不规则圆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长110-150mm,大者可达200mm左右,高与长近等,左壳稍凸略大于右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并向前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出孔,两壳耳不明显,壳表面棕褐色或绿褐色,壳顶光滑,暗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延伸至壳的边缘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多数留有淡白色放射状。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彩光泽,铰合线直,无齿,韧带强壮,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较小,闭壳肌痕宽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缘黑色,肛门膜具黑色素,肥厚宽大,顶端有一小突起。

3.大珠母贝,贝壳近五边形,略圆,壳质坚实厚重,成体壳长超过200mm,大者可达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壳稍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无后耳。壳表面鳞片排列不规则,呈灰黄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贝壳体鳞片常脱落,显露珍珠层,放射肋不明显。壳内面具很厚的银白色珍珠层,边缘部黄褐色。铰合部后端稍突出。韧带宽厚,脱落后有一凹痕。闭壳肌痕宽大,的肾形,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横纹。肛门膜舌形,末端宽圆。

4.长耳珠母贝,贝壳近方形,壳长100mm 左右,个体比合浦珠母稍大,壳顶位于前方,无前耳,后耳较长,成翼状突起,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表边缘鳞片层薄,成片翘起。壳内面具银白色珍珠层,闭壳肌痕细长。

5.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

6.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过错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级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

7.背角无齿蚌,贝壳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斜切状,腹缘呈弧形。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三条粗肋脉。壳面绿褐色。闭壳肌痕长椭圆形。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风浪较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砾较多的海底,以足丝固着生活于岩礁或石块上,以潮流通畅、水质较肥的海区生长较好。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长,通常在5m的深处较多。以硅藻为主食,适且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产卵期5-10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壳高即可达70mm左右。

2.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以足丝固着于岩礁缝际或珊瑚礁内,且多固着于背风浪的岩石基部。

3.多栖息于水深20m左右的海区,在60m的深处也能采到。

4.生境和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河湖中。

6.生活于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动迟缓。

7.生活于江河湖沼泥底。

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尤以北部湾较为常见,广西合浦产量最高。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及西沙群岛等沿海为育珠的良种之一。

3.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为热带亚热带种。

4.生境与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6.分布于全国各地。

7.分布于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各种河蚌的贝壳,常含微量的锶(Strontium,Sr)。它们有强大的集积锶的能力,故水中有否被 Sr90污染,可由分析其壳中的Sr90而知之。参见蚬壳条。

药理作用加蚌壳粉喂养大鼠及小鼠,皆无增进体重的作用。其吸收率为 14.45%,绝对吸收量为12.67mg,比磷酸氢钙组和对照组高,股骨X线片及钙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骨质钙化好,故蚌壳粉的钙有一定效用。锶的作用与钙相类似,但较弱而毒性也较低。以往认为其有毒性,可能与其中含有钡所致,锶很少吸收(主要在胃中吸收),血中之锶排泄也很快,如同时注入钙可促其排出,进入体内主要贮藏于骨胳中,能抑制骨的钙化。只有放射性锶有临床用途。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肺;肝;胃经

功能主治化痰消积;清热燥湿。主痰饮咳嗽;哎逆;疳积;白带;湿疹;痱子;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6g。外用:适量,干糁;或调敷。

注意《本草汇言》:“诸病属脾肺虚寒而无火者,须禁用之。”

复方①治痰饮咳嗽:真蚌粉(新瓦上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虀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内经类编试效方》)②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蚌粉一两,巴豆七粒(去壳及膜)。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子大。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二十丸;妇人血气,炒姜酒下;败血冲心,童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下。(《世医得效方》炒粉丸)③治痈疽赤色肿有尖头者:醋和解蚌蛤灰涂,干者易之。(《千金方》)④治诸疮疽:川乌、蚌粉、草乌、海金砂、赤小豆天南星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调,涂患处。(《普济方》消肿毒方)⑤治脚指湿烂:蚌蛤粉干搽之。(《寿域神方》)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胸间痰饮。

2.《日华子本草》:治疳,止痢并呕逆;痈肿醋调敷。

3.《纲目》: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擦阴疮、湿疮、痱痒。

4.《医林纂要》:治顽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临床应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将蚌壳研粉置铜锅中干炒,待药粉呈黄褐色,腥味挥发殆尽后冷却过筛。每服 1-2g,白天每小时1次,1日12-14次,4-8周为一疗程。治疗41例,服药14-79天不等。结果上腹部疼痛消失者28例,减轻者7例;上腹部压痛消失者28例,减轻者7例;上腹部压痛消失者23例,减轻者6例; X线复查21例,龛影消失者9例,变形消失者 1例,龛影缩小者6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饭树叶

    药材名称白饭树叶拼音Bái Fàn Shù Yè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

  • 牵牛子

    《中国药典》:牵牛子药材名称牵牛子拼音Qiān Niú Zǐ英文名SEMEN PHARBITIDIS别名牵牛、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子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 杉材

    药材名称杉材拼音Shān Cái别名杉材木出处杉材始载于《别录》。1.《本草图经》云:“杉材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中多有之,木类松而劲直,叶附枝生,若刺针。”2.《本草衍义》曰:“杉,其干端直,大

  • 浮石

    药材名称浮石拼音Fú Shí别名水花、白浮石、海浮石、海石、水泡石、浮水石、大海浮石出处1.浮石始载于《日华子》。2.《嘉佑本草》附于“石蟹”下。3.《纲目》曰:“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

  • 豆豉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豆豉草药材名称豆豉草拼音Dòu Chǐ Cǎo别名通经草、蛇头细辛、疳积药来源败酱科缬草属植物岩边香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根或全草入药。

  • 天葵草

    药材名称天葵草拼音Tiān Kuí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Nakedcaule Groundsel别名紫背天葵、雷丸草、夏无踪、老鼠屎草、旱铜钱草、蛇不见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来源药材基

  • 螺蛳

    《中药大辞典》:螺蛳药材名称螺蛳拼音Luó Sī别名蜗篱(《别录》),师螺(《本草拾遗》),蜗蠃(《纲目》)。出处《纲目》来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原形态方形环棱螺,又

  • 鸭儿芹果

    《中药大辞典》:鸭儿芹果药材名称鸭儿芹果拼音Yā ér Qín Guǒ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鸭儿芹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鸭儿芹"条。性味辛,温。

  • 菜头肾

    《全国中草药汇编》:菜头肾药材名称菜头肾别名土太子参[浙江乐清]来源爵床科菜头肾属植物菜头肾Championella sarcorrhiza C. Ling,以根及茎、叶入药。全草夏秋可采,晒干,扎把

  • 香樟根

    《中药大辞典》:香樟根药材名称香樟根拼音Xiānɡ Zhānɡ Gēn别名香通(《四川中药志》),走马胎(《贵州民间方药集》),樟脑树根、土沉香、山沉香(《四川中药志》)。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