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苏武节

苏武节

汉书.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汉时在我国边境。中实,草籽,中同草。去,同弆jǔ,收藏。律,卫律,胡人。节,符节,为出使取信的凭证,上有毛饰。汉中郎将苏武,奉汉武帝之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他坚持节操,誓死不降。匈奴以冻饿折磨他,他啮雪吞毡,坚定刚毅,十九年历尽艰辛,后终归汉室。后因用为咏坚持气节的典故。

唐.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钟期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唐.贯休《战城南二首》其二:“轻猛李陵心,摧残苏武节。”


【词语苏武节】   汉语词典:苏武节

猜你喜欢

  • 坐拥百城

    《魏书.李谧传》:“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后以“坐拥百城”称扬藏书之富,嗜书之深。清顾炎武《与熊耐荼书》:“茂林间馆,

  • 秋毫之末

    秋季时,兽类新长的细毛的尖端,喻极为微细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朱熹集注:“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舆薪:一车柴草。偏正 秋天动物新换的绒毛的末端,

  • 范蠡扁舟

    指范蠡助越复国,功成身退,乘小船而去。后以此典比喻功成身退,不恋官位;或比喻隐居江湖,另走经营新途。 范蠡(lǐ理),字少伯。楚国宛(yuān冤,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中央要职和顾问),越

  • 倒履出迎

    同“倒屣迎宾”。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二:“叔弼既到门,尧夫倒履出迎之,甚喜。”

  • 日试万言

    一日之中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形容思路敏捷、才气横溢。见唐张涉的事迹。张涉,浦州(今山西蒲州)人。唐宪宗时曾在国学为诸生讲课,后迁国子博士。善写文章,曾请有司日试万言。故时人呼其为张万言。德宗即位后,诏

  • 桃李自成蹊

    源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人品行高尚,自能受人爱戴敬仰。金元好问《送杜招抚归西山》诗:“父老渔樵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词语桃李自成蹊】  成语:桃李自成蹊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家语

  • 秦人策

    源见“绕朝策”。秦人所送马鞭,意谓赠别。唐杜甫《别苏徯》诗:“赠尔秦人策,莫鞭辕下驹。”【词语秦人策】   汉语大词典:秦人策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指只有经过困苦的磨炼,才能使意志坚强,促使事业成功;而饱食终日,则只能销磨意志,一事无成。孟子说,舜是由一个农夫而发迹的,傅说是从筑墙的苦役中被提拔的,胶鬲是从贩卖鱼盐的行列中被举荐上来的,孙叔敖是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形容愁思无穷无尽。语出南唐.李后主《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元.无名氏《百花亭》二折:“他为我胭憔粉瘦,我为他绿惨红愁。呀!恰便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