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于楚,如鹿赴险。”后因以“铤而走险”喻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明史.蔡道宪传》:“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峻青《海啸》四章八:“但他们当中,毕竟大部分是穷苦的劳动人民,而且大部分都是遭受压迫铤而走险逼上梁山的人。”


连动 铤,快走的样子;走险,奔向危险的地方。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柳建伟《天凉好个秋》:“可出县界得要村公所的路条,大印在侄儿手里,一急,就要~。”△常用于因迫不得已而去做危险的事情。→逼上梁山。也作“挺而走险”、“铤鹿走险”、“挺鹿走险”。


无路可走而被迫冒险谓之 “铤而走险”。

“走险”,犹言 “赴险”,走险路、做危险之事。 “铤”为何义呢? 为什么说 “铤”而走险呢?

左传·文公十七年》: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杜预注: “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休 ( 托庇) 于楚,如鹿赴险。”知 “铤”为急切奔跑的样子。急切、慌乱而被迫采取冒险行动,这就是所谓之 “铤而走险”。

“铤”字从 “金”,应为金属器物。 《说文·金部》: “铤,铜铁朴也。”《木部》: “朴,木素也。”段注: “素犹质也。”由此而知“铤”为铜铁质地的器物。

《考工记·冶氏》: “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郑玄注:“杀矢,用诸田猎之矢 ( 箭) 也。郑司农云: ‘铤,箭足入稿中者也。’”孙诒让正义: “稿即矢干 ( 榦) 。箭足著金,惟见其刀,其茎入干中不见者,谓之铤也。”( 引自 《辞海》)

可在 “铤”为箭足的一个部位,因此,可引申为武器。“铤而走险”之徒,必带有武器,即凶器,这是一般常理。我们可以这样新解此语: “铤”,名词活用为动词,“铤而走险”即言被迫带着凶器而冒险行动。

“铤”,亦作 “挺”,属同音假借之例,借字不借词、借音不借义。


【词语铤而走险】  成语:铤而走险汉语词典:铤而走险

猜你喜欢

  • 秦女鸾

    源见“乘鸾”。指秦弄玉升仙所乘之凤凰。亦美称凤凰。宋梅尧臣《晚云》诗:“忽疏金翠尾,始识秦女鸾。”

  • 牵补

    同“牵萝补屋”。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宋文天祥《贺签书枢密江端明古心书》:“天下无事,则代天理物之地,犹可从事于牵补架漏,以庶几不

  • 殚心竭虑

    见“殚精竭虑”。《清史稿》卷370:“京察,以~坐镇海疆,被议叙。”【词语殚心竭虑】  成语:殚心竭虑汉语大词典:殚心竭虑

  • 扬一蜀二

    唐代谓天下之盛,扬州第一,四川次之。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九:“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钱,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蜀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 瓮底眠

    同“瓮间眠”。唐韩偓《三月》诗:“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 暮洒朝行

    同“暮雨朝云”。唐罗隐《巫山高》诗:“暮洒朝行何所之,江边日月情无尽。”

  •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新五代史.丁会传》:“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来远,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者,兵家之胜策也。”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新五代史·杂传六·丁会》:“~

  • 孙权弹

    源见“屏风误点”。指驱蝇。比喻驱逐奸邪。宋邹浩《秋蝇》诗:“宜哉孙权弹,为尔情激切。”

  • 高遏行云

    源见“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优美动听。宋晏殊《山亭柳》词:“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见“响遏行云”。宋·晏殊《山亭柳》:“偶学念奴声调,有时~。”【词语高遏行云】  成语:高遏行云汉语大词典

  • 商山四老

    同“商山四皓”。唐段成式《题商山庙》诗:“无谋静国东归去,羞过商山四老祠。”【词语商山四老】   汉语大词典:商山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