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玉泉山

玉泉山

①西山分支。在今北京市海淀区。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3“玉泉山”条:“山以泉名。泉出石罅间,潴而为池, 广三丈许, 名玉泉池。……池东跨小石桥,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为京师八景之一,曰玉泉垂虹。”群泉注入昆明湖,折向东南流入北京城,为金中都、元大都重要水源。

②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二十里。《清一统志·彰德府一》:玉泉山“有玉泉谷,故名。有望仙、朝霞、迎霞三峰。有溪曰甘露溪,滴乳泉”。

③一名覆舟山,又名堆蓝山。在今湖北当阳市西三十里。《舆地纪胜》卷78荆门军:玉泉寺“在当阳县西南二十里。山曰玉泉山。陈光大中浮屠知��自天台飞锡来居此山”。《方舆纪要》卷77当阳县:玉泉山“山有泉色白而莹。本名覆船山。三国时易今名。隋置玉州以此”。

④在今云南富宁县西北七十里。《明一统志》卷87广南府:玉泉山“在富州西北七十里。山顶有泉,飞流如素练。下有石池,清碧回旋,溢流于西洋江”。


(1)在北京市颐和园西,为西山东麓支脉。旧以泉胜,山以玉泉池得名。东南麓原有泉水潴成泉湖,东注入昆明湖,折向东南经长河流入北京城,历为北京重要水源。20世纪70年代中期泉水断流。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三十一年改称今名。旧有十六景,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楼、阁、亭、馆、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山泉林木之间,秀丽和谐。大部已为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破坏。现存华藏塔、玉峰塔、香岩寺、华严洞、玉龙洞等为最著名。(2)又称堆蓝山。在湖北省当阳市城区西南。形如巨船覆地,曾名覆船山。山北有温泉珍珠泉,隋开皇年间改名玉泉,山依泉名。最高点海拔370米。山体由红色砂页岩构成。奇洞怪石,幽谷曲溪,景色秀丽。历代名人题咏颇丰,有“三楚名山”之誉。辟有国家森林公园。东麓的玉泉寺和玉泉铁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楚旺镇

    即楚王镇。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楚旺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4: “以 (咸丰) 十一年四月,扰及内黄之楚旺。”在河南省内黄县北部。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楚旺,人口8650。原名

  • 垂葭

    又名郹氏。春秋时卫邑。在今山东巨野县西南。《春秋》: 定公十三年 (前497),“齐侯、卫侯次于垂葭”。即此。古邑名。又称郹氏。春秋卫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南。《左传》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齐

  • 黑斤部

    即赫斤部或赫金部,又称赫哲部。清初分布于我国东北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清吴桭臣 《宁古塔纪略》: “时逻车国人造反,到乌龙江黑斤诸处抢貂皮,锋甚锐。”

  • 莱山集

    即今山东烟台市南莱山镇。因该地有一座小土山称为莱山而得名。旧属牟平县。民国 《牟平县志》 卷3: 莱山集 “在县 (今宁海镇) 西偏北四十里” 莱山镇。

  • 板闸镇

    在今江苏淮安市西北十一里板闸镇。明永乐十四年 (1416) 平江伯陈瑄建木闸于此。次年乃甃以石。乡人至今呼为板桥。清于此置板闸镇。有巡司驻守。

  • 沙子关

    即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沙子乡。《方舆纪要》卷69丰都县:沙子关在“县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嘉靖二十七年,添土副巡司”。清裁巡司。

  • 大斗拔谷

    一作达斗拔谷、大斗谷。即今甘肃民乐县东南扁都口河谷。《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609),炀帝伐吐谷浑,“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次张掖”。《元和志》卷40删丹县:“大斗拔谷在县南二百里。

  • 祁命簇长官司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北水晶乡(祁命)。《明史·四川土司传》:正统四年(1439),“松潘指挥赵得奏:祁命族番寇商巴作乱,官军捕擒之”。后废。祁,又作祈。明洪武十四年

  • 东京

    ①东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汉魏故城),因在西汉旧都长安之东,故称东京。张衡有《东京赋》。②北周大象元年(579)以洛阳为东京。隋初罢。大业元年(605)营建洛阳新城(即隋唐故城,今洛阳市),

  • 洪塘浦

    在今福建福州市西。《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 洪塘浦在 “府西十里。《旧志》 云,浦自石岊江东经甓渎,至柳桥以通舟楫。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所开,今浦湮”。又称洪浦塘。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西郊洪山乡。唐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