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波朗

波朗

傣语音译,“波”意为“父”或“长者”,“朗”含有“绳索”或“捆绑”之意,即专以绳索束缚他人的长官。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召片领及召勐派往下属辖区负责督察工作的特使。大多由领主的家臣或亲属充任,故当地百姓把召片领和召勐的大小家臣通称“波朗”。主要负责监督和控制下属各级头人,并为召片领和召勐向农民催缴租赋劳役。召片领所委派者不仅有权监督各勐的召勐,而且代表所辖的勐参加宣慰使司署的议事庭会议;召勐所委派者主要是控制勐内下属各“陇”、“火西”的头人和百姓。在职期间,召片领或召勐按其职位高低赐给一定土地作为“俸禄”,称“纳波朗”,由他们以份地的形式分给农民或农奴耕种,收取地租自给自养,去职即归还,所谓“田随官走,谁当波朗谁占有”。是傣族封建领主进行强化统治和向人民攫取赋役的忠实工具。

猜你喜欢

  • 贞祐宝券

    金代钞币名。金末,连年对蒙古用兵,经常加印钞币,以解决财政困难。贞祐三年(1215),以原发行的“贞祐交钞”贬值过甚,每贯仅值一钱,遂改行“贞祐宝券”。并禁止行用铜钱。“宝券”行用不及1年,又因贬值太

  • 砍山栏

    解放前海南岛五指山区黎族广泛保留的一种粗放耕作制度。通常每年农历正月选择地段,二三月间集众砍伐地段上的树木(砍枝留干)、杂草,待枝叶杂草晒干后便纵火焚烧,不翻土便以木棒戳穴点种,然后以竹木围篱,故名。

  • 香堂

    见“腊鲁泼”(2266页)。

  • 文武皇帝

    见“耶律宗真”(1315页)。

  • 左文襄公全集

    书名。又称《左宗棠全集》。清左宗棠撰。杨书霖编纂。全书109卷、卷首载本传、神道碑、墓志铭。另有奏稿64卷,谢恩折2卷、书牍26卷、文集5卷、批札7卷、诗集、联语、说帖、咨札、告示等5卷。别有张大司马

  • 天命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1616—1626年,凡11年。

  • 神会

    720—794唐代佛教高僧。原籍西域。后因祖父徙居扶风郡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遂称凤翔人。俗姓石。至性悬解,明智内发,大璞不耀。30岁时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悟,深得大师器重。后德充慧广,郁为禅宗。

  • 喀什噶尔

    ①西域地名。《汉书》、《后汉书》、《魏略》、《三国志》、尼雅出土晋代木简、《魏书》、《隋书》、《新、旧唐书》、《新五代史》、《宋史》等都称其地为疏勒。《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作沙勒。《

  • 额毡

    见“斡赤斤”(2425页)。

  • 万户

    ①吐蕃时的一种军事行政建制。藏语称“khri sde”。约七世纪松赞干布掌政后统一吐蕃兵制时建置。统隶于五如(“如”,藏语音,译意为“翼”)及其长官“如本”(翼长)。这种万户多见于河陇吐蕃占领区。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