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契丹、女真、蒙古对北方杂居诸族人的泛称。又作“”。一说“”为契丹字,“”为汉字,用时相混;一说汉字“”是契丹字“”的译字;一说两字皆是汉字,“”为正宗,“”为俗写体,或为别字。“”字最早见于《楚辞》。其音诸说纷纭,据《广韵》音“居黝反”,另说有纠(“”字的俗写体)、军(“军”字对音,失去鼻音)、又、主、主因、哈喇、出、查、札、敌等。《辽史·国语解》称:“糺,军名。”“遥辇糺,遥辇帐下军也。”《百官志》录有“十二行糺军”、“各宫分糺军”、“遥辇糺军”、“各部族糺军”、“群牧二糺军”等;《部族志》有“边防糺户”之载;《金史·兵志》记:“东北路部族乣军曰迭刺部、曰唐古部,二部五乣。……西北、西南二路之乣军十(实为九),曰苏谟典乣、曰耶刺都乣、曰骨典乣、唐古乣、霞马乣、本典乣、萌骨乣、咩乣、胡都乣,凡九。”元代亦置,《黑鞑事略》:“其军……五十骑为一纠。”是称之义,诸家所说不一。一说,为对北方杂居各族人的泛称,各代具体内容又有不同,辽时专指北边被征服各族人(不包括汉人、渤海人);金代指汉人、渤海人、契丹人之外的北边各族人,包括蒙古草原各族人等;蒙古时指包括契丹、女真、汉人等在内的北方被征服各族人。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称糺军;一说,“”军是辽金以边地诸部组织的军队,除征战外,以游防镇戍为主:一说糺即“军”意,“五院糺”即“五院军”,因契丹保持部落生活习惯,各部族即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兵民合一,故“”有时也指“部”,至金元时代,涵义有变化,糺军专指原辽朝统治下各部落人组成的军队。

猜你喜欢

  • 努尔哈齐

    见“努尔哈赤”(1262页)。

  • 马明阳

    明代诗人。字异野,云南新兴(今玉溪县)人。回族。幼年攻读儒学。才华出众。应童子试时,即受督学赞赏。崇祯(1628—1644)间,任顺宁府教授,后归隐不仕。深研经史百家,于数学、天文、音乐、字韵、医卜之

  • 撒叉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州源流考》作三岔河卫。永乐六年(1408)二月,女真野人首领贾令哈、火秃等56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弗朵秃河等11卫同时设立,今人考在今吉林省扶余县西北三岔河流域。

  • 突厥斯坦

    参见“途鲁吉”(1900页)。

  • 梦月

    清代满族女诗人。号四焉主人。乾隆初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女孙,湖广总督定长女,宗室举人绵成母。早寡,以节赐旌,著有《竹屋诗钞》。

  • 金大车

    1491—1536明代诗人。字子有,号方山子。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回族。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进士出身的父亲教诲,博览艺文。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后四举会试不第。遂绝意仕途,书剑飘零,卒於旅途

  • 合剌合孙

    见“哈剌哈孙”(1640页)。

  • 仇池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略阳清水氐杨氏所建仇池国君主的称号。东晋咸康三年(337),前仇池国君杨毅族兄杨初袭杀毅,并有其众,自立为仇池公,称臣于后赵。后又称藩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晋封杨初为仇池公。此

  • 灰扒

    见“辉发部”(2200页)。

  • 僧格

    ①见“辛爱黄台吉”(1108页)。 ②(?—1671)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又译僧厄。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第五子。清顺治十年(1653)继承父位。因异母兄车臣、卓特巴巴图尔不服,谋取而代之,彼此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