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

切韵

①五卷。隋陆法言撰。陆法言(562-?)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开皇中为承奉郎,因其父得罪朝廷,坐罪除名。曾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人讨论音韵,评议古今是非、南北通塞,参考各家韵书,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切韵》是魏晋以来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韵书的定型作品,在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书新旧《唐书》并加著录,五卷。自宋以后,公私书目均未著录,盖自《广韵》盛行,此书遂佚。今仅存陆法言《切韵序》和若干残卷。陆氏《切韵序》附载于《广韵》卷首,该序叙写作缘由、目的、原则颇详,是研究《切韵》性质和特点的重要材料。据序文可以了解以下几点:一、《切韵》之作,是在分析比较实际语音与古今方域不同的基础上,参酌诸家取舍,以赏知音为目的编撰而成的,因此分析务求精密,重分不重合,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但《切韵》音系与实际语音亦不能相去太远,如果相去甚远,则无法用作“私训诸弟子”的教材。二、《切韵》之作,虽然完成于法言之手,但其提纲,乃共同讨论所确定,而且“萧、颜多所决定”。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说明审辨古今雅俗,参酌诸家取舍的标准,是“帝王都邑”,认为唯金陵与洛下的语音最为纯正。而金陵之音实指中原士流侨居江左之后所操语音,与洛下语音的区别不一定很大。根据《切韵序》以及其他材料,可知《切韵》音系的基础是当时的洛阳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部分其他方言和古语的特点。在审音辨韵时,它以“从分不从合”为原则,分韵较细。唐封演《闻见记》谓《切韵》共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王国维谓封演所记是合并长孙讷言所增加的字数计算的,实际没有这么多。近人根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考定:《切韵》共分五卷,全书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故析为二卷,上、去、入声各为一卷。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上卷自一“东”至二十六“山”,下卷自二十七“先”至五十四“凡”,共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王国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文载《观堂集林》卷八)云:“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所出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第一种存上声‘海’至‘铣’十一韵,四十五行,复有断烂,计存全行十有九、不全行二十有六,以第三种校之,韵字较少,注亦较简。……第三种余考定为长孙讷言注节本,则此本韵字较少,当是法言原本。第二种存卷首至九‘鱼’,凡九韵…则长孙讷言笺注本也。第三种存平声上下二卷、上声一卷、入声一卷,而平声首阙‘东’‘冬’二韵,入声末阙廿八‘铎’以下五韵,中间复稍有阙佚……盖长孙讷言注节本也。又以书体言,则第一种为初唐写本,第二种、第三种并唐中叶写本,亦足证前者为陆氏原本,后者为长孙笺注本若其节本也。”②《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五卷,唐李舟撰。李舟字公受,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曾官金部员外郎、校书郎、虔州刺史等职,封陇西县男。《唐书》无传,《杜工部集》有《送李校书二十六韵》,王国维《李舟切韵考》(《观堂集林》卷八)考证李舟事迹颇详。李舟《切韵》今已不传。宋徐铉在改定《说文解字篆韵谱》时曾以李书为主要参考书,他在《序》中说:“《韵谱》既成,更与诸儒精加研核。又得李舟《切韵》,殊有补益。其间疑者,以李氏为正。”李舟《切韵》的部分反切保存在《韵谱》中,其部次亦可通过《韵谱》考知。清黄奭《汉学堂丛书》对《李韵》亦有所辑录。王国维氏认为李舟作《切韵》当在代宗德宗之世,晚于孙愐,故能据《唐韵》而修订之。《李韵》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把“蒸”“登”两韵改排在“青”韵之后,使“阳”、“唐”、“庚”、“耕”、“清”、“青”、“蒸”、“登”顺序排列。把“覃”、“谈”两韵排在“侵”韵之后,使“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顺序排列。经李氏调整,各韵遂以类相从,顺序较为合理。(二)调整了四声相配关系。唐时其他韵书四声不能相配,上去二声末四韵尤为混乱,《李韵》上声末四韵以“湛”(即“豏”)、“槛”、“俨”、“范”为次;去声以“陷”、“鉴”、“”、“梵”为次;入声以“狎”、“洽”、“业”、“乏”为次;以配平声“咸”、“衔”、“严”、“凡”,遂使末四韵四声相配,秩序井然。王国维云:“要之,诸部以声类相近为次;又平上去入四声相配秩然,乃李舟《切韵》之一特色。大徐改定《篆韵谱》既用其次;陈彭年亦江南旧人,又尝师事大徐,故修《广韵》亦用之;以后《韵略》、《集韵》诸书,虽升‘严’、‘俨’、‘酽’、‘业’四韵与《广韵》异,然四声之次无不相配,故李舟《切韵》之为宋韵之祖,犹陆法言《切韵》之为唐人韵书之祖也。乃南宋以后,皆以《广韵》本于陆法言、孙愐,遂疑其次第亦本陆、孙,致使李舟整齐画一之功不显于世,使陆、孙二韵残本及二徐《篆韵谱》不存,此事湮没终古矣。”(《李舟切韵考》)

猜你喜欢

  • 中庸衍义

    十七卷。明夏良胜(1480-1538)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著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

  • 古今类腴

    十八卷。未著撰者姓名。书前有吴一鹏序谓是王麟洲所作。王麟洲为王世懋之别号。此书分十门,一百二十一子目。采掇成语,以备举业之用。似坊刻之陋本,不似王世懋之作。

  • 万卷楼藏书总目

    四卷。清黄彭年编。黄彭年(约1810-1880),字子清,目录学家。道光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在位期间廉洁奉公,重视提拔有识之士,掌教保定莲池书院。《万卷楼藏书总目》四卷,是其目录学著作之一。正、续四

  • 云烟过眼录

    四卷。《云烟过眼录续录》,一卷。《云烟过眼录》,南宋周密(1232-1298)撰。周密事迹详见《武林旧事》。此书主要记述作者所见名书、名画及琴、盏、玉印、法剑、玉圭、玉佩、金冠等古代器物,以记述名书、

  • 分类字锦

    六十四卷。康熙六十一年官撰。清圣祖康熙皇帝御定。本书采集古籍中成语,裁为骈偶,分类编辑而成的。每类之中,以二字,三字,四字为顺序。每条之下,又详引原书。类书全用对句的形式,始于隋朝杜公瞻的《编珠》。但

  • 青囊奥语

    一卷、附《青囊序》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详见《撼龙经》)撰,《青囊序》是杨筠松弟子曾文(生卒年不详)撰。曾文辿,相传为赣水(今属江西省)人,因得杨筠松之术,后传于陈抟。撰有《青囊序》一卷。《青囊奥语》

  • 州县事宜

    一卷。清田文镜、李卫奉敕撰。田文镜(1662-1733),汉军正黄旗人,雍正时先后任河南巡抚、河南山东总督。李卫(1686-1738),字又玠,江苏铜山人,雍正时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因善捕“盗”,被

  • 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十六卷。清张问达(详见《易经辨疑》)撰。此本为传抄本,共十六卷,大体上仿宋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将《左传》之文,分国类聚,每事为一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事件的始末。首为《周天王传》,以下依次为

  • 高阳台

    除夜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

  • 易义别录

    十四卷。清张惠言撰。作者收录了孟氏易四家即孟喜、姚信、翟元、蜀才,京氏易三家即京房、陆绩、干宝,费氏易七家即马融、宋衷、刘表、王肃、董遇、王廙、刘瓛。就释文集解及他书所引之内容分别辑成别录,以著其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