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iāo

刁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春秋时齐国大夫竖刁之后。二是由雕姓所改。周文王时,有同姓国雕国,其国人多姓雕,后更改为刁姓。三为貂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貂勃,齐国皇后也姓貂,为了避讳,貂勃改为刁姓。四是为刀姓所改,明时云南刀氏有改姓刁者。

刁姓最早发源于山东。魏晋南北朝时期,刁姓在渤海郡和弘农郡繁衍得十分兴旺。晋室南渡,刁姓迁徙至江南。隋唐时期,刁姓仍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但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南方开始有刁姓入居。宋元时期,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均有刁姓人入迁。明初,山西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东北、甘肃、天津等地。如今,刁姓尤以贵州、湖南等地为多。

刁姓历史人物有刁韪,东汉大臣。桓帝时为侍御史,与陈蕃为莫逆之交,因为朋党之罪而被禁锢。后来为鲁、东海二郡郡守。生性耿直,料事如神。刁光胤,五代画家,性情高洁。善画湖石、花卉、鸟雀。作画勤勉,“非病不休,非老不息”。

刁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四十八位。


【源】 ①春秋时齐桓公宠臣竖刁之后,子孙以名为氏(9,12,17)。②战国时齐国处士貂勃之后(60,63)。“”、“”声同字异,本一姓也(7)。③明时云南刀氏有改姓刁者(62,91)。④清时云南建水州慢车乡土舍(253)、镇沅土府(72)、四川建昌道红卜苴土百户(72)等均有姓刁。⑤土(195)、满、蒙古(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弘农、渤海(17,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贵州、湖南二省多此姓,两省汉族刁姓约占全国汉族刁姓人数64%。【人】 刁逵,晋时饶安人,广州刺史(6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龙口、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族、傣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音“”,《风俗通》:“齐大夫童刁 (按: 或称 ‘坚刁’。) 之后。”此以名为氏。②或与貂通。《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复古编》云:“刁、貂声同而字异,本一姓。”顾炎武 《日知录·杂论·氏族相传之讹》载: “古书 ‘刁’ 与 ‘貂’ 通。齐襄王时有貂勃《通志》作 ‘刁勃’。”③或为刀姓所改。或云: “刀有 ‘貂’ 音,后别作刁。” 明代云南刀姓,或改为刁氏。又,刁姓或避难改为刕氏。④ 《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 “系改姓,源于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改为刁氏。” ⑤土族之刁姓居民原驻牧于羌水、鲜水之地。明万历年间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县的羌鲜台,因羌鲜地方的人住过此地而得名。后他们又迁到今乐都县的木直沟,再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沟乡。因其所来,故称之为 “羌鲜孔” (来自羌鲜地方的人)。羌,意为 “刁鸟”,省易作“”。见 《中国人的姓名·土族》。

汉代有刁间,齐人,以富闻,子孙居勃海; 后汉有侍中刁荣; 晋代有刁协; 唐五代有刁光胤; 宋代有刁约、刁献可; 清代有刁戴高。

猜你喜欢

  • 金額里

    读音:Jīn’élǐ【综】 清镶红旗满洲马甲元保之妻为金额里氏(260)。

  • 读音:Wāi【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浙江上虞有此姓(279)。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记载; 《姓氏词典》引 《明史》亦收,未

  • 子坊

    读音:Zǐfāng【源】 春秋时陈僖子之后,见《姓考》(17,62)。疑即子枋氏。《姓氏词典》收载,其引 《姓考》注云: “源于陈姓。‘陈僖子之后。’ 陈僖子即春秋时齐景公大夫陈乞。”(按:

  • 泰兀特

    读音:Tàiwùtè【综】 元时人姓。阔阔出,泰兀特氏,元太祖母养子,从札木合叛附王罕,王罕败,复来归,太祖戮之,见《新元史》(399)。

  • 东门

    读音:Dōng mén东门姓主要源自地名。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因居于鲁都曲阜城东门,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代子孙遂以为姓。东门姓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东门姓历史人物有东门京,西汉人,善

  • 读音:Fú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金溪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由金溪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

  • 读音:pán出盘瓠氏之后,与冉、元、巴、李、田为巴南六姓。(见《通志·氏族略》)

  • 读音:Céng【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陕西城固(383)、浙江余姚(389)、河北肥乡、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临汾,浙江之余姚、椒江等

  • 读音:Jiàn【综】 见《辅仁大学在台同学录》(63)、《中国姓氏集》(62)。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利川有分布。《姓氏词典》引《姓谱》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Ài【源】 见《姓苑》(9,63)、《古今姓氏书辨证》(7)。《姓氏词典》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