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ù

郁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古有郁国,春秋时为吴国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二亦是以国名为姓氏。历史上西域有郁立国,国人有以郁为姓氏者。三是以地名为姓氏。历史上有郁夷县、郁秩县、郁致县,居住者有以地名为姓者。四是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

郁姓起源较多,春秋时鲁国、吴国、楚国均有郁姓人家。唐宋后,郁姓繁衍中心转移至南方,以华东为中心,分布于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宋元时期,逐渐迁徙至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明初,郁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中叶以后,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姓人家,并有沿海郁姓渡海赴台湾。如今,郁姓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郁姓历史人物有郁继善,宋代名医,深于医术。对医学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研究。为当时人所敬重。郁贞,清代女诗人。为人醇厚孝顺,能诗善画,所画墨兰清雅有远致,著有《吟香阁诗抄》。郁达夫,作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新文学创作。代表作《沉沦》。

郁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八十一位。


【源】 ①古有郁国,后为吴大夫采邑,因氏,见《姓考》(17,60)。鱼台有郁郎城(故城在今山东鱼台),即古郁国地,见《地谱》(17)。④西域有郁立国(即郁立师国,故城在今新疆奇台西北),或其国之人以为姓(60,62)。③匈奴人姓。南北朝后赵时有匈奴索头郁鞠,率众3万降石虎(7,242)。②扶风有郁夷县(汉置,故城在今陕西陇县西)、胶东有郁秩县(汉置,故城在今山东平度)、北地有郁致县(汉置,本义渠戎地,故城在今甘肃庆阳),或亦以地为氏(60,62)。⑤清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辖大、小姓寨等土百户,姓郁。此姓始于唐,也有明时归附者(72)。⑥仫佬(112)、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变】亦作彧、(17)。【望】黎阳、鲁国(7,21,60,418)。【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46%。其次河北、上海、江苏等省市也多此姓。上述4省市郁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85%。【人】郁贡,春秋时鲁相(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及景县、山东之昌乐及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陇川及泸水等地均有。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望出鲁国。《国语》 云: ‘鲁相郁贡,子孙因居之。’ 今吴中有此姓。又望出黎阳。” ② 《中文大字典》 注引 《姓考》 云: “古有郁国,后为吴大夫采邑,因氏。” ③ 《姓氏考略》 注引清张澍称: “西域有郁立国,或其国之人以为姓。” ④又称: “扶风有郁夷县,胶东有郁秩县,北地有郁致县,或亦以地为氏。” ⑤今或为鬱姓简化而得。鬱、郁本为二姓。今鬱字简化为“”,故鬱姓或写作“”,则与原郁姓不同源。

宋代有郁藻、郁继善; 明代有郁逢庆; 又有郁文博,上海人,校勘家; 清代有郁松年; 又有郁禾,昆山人,经学家。

猜你喜欢

  • 佑祜魯

    读音:Yòuhùlǔ【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九派,出英额、佑鲁鲁穆湖舒村、嘉木湖、松花江、虎尔哈、哈达、乌喇、辉发、宁古塔等地(23,63,180,260)。【变】 清镶黄旗满洲领催三格之妻为优珠噜氏

  • 烏達

    读音:wūdá《姓氏词典》 据 《后汉书》 收载,其注称: “汉有乌达鞮侯。”未详其源。

  • 尚社

    读音:Shàngshè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烏嚕呼吐

    读音:Wūlūhūtè【综】 清镶蓝旗满洲闲散塞色之妻为乌噜呼吐氏(260)。

  • 读音:xuán康叔之后有县氏。(见《路史》)县氏,其先有县大夫者,望出扶风。《风俗通》:县成父,孔子门人。汉有甘陵相县芝吴,中书令县默。(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

  • 读音:lóng古无此姓,今镇远府有之,或系龙姓加水,或即以龙水为氏。(见《姓氏寻源》)

  • 读音:jiāo商末贤人胶鬲之后。(见《尚友录》)

  • 公德

    读音:gōng dé【源】 春秋时郑公族有公德氏,见《路史》(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郑后有公德氏。”郑为姬姓国,故此氏当系出姬姓。

  • 叱灵

    读音:chì líng叱灵氏,乞伏与斯引、出连、叱灵三部至陇西。(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部落名。西秦乞伏国仁之先,有叱灵部。(见《西秦录》)

  • 木里

    读音:Mùlǐ【源】 彝族姓(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