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类中风

产后类中风

病名。见《傅青主女科》。产后由于气血暴虚,百骸少血濡养,出现忽然口噤牙紧,项强,手足筋脉抽搐,类似中风症候,不可以真中风治疗。治宜养血和络,先服加参生化汤,后服滋荣活络汤(羌活川芎当归熟地人参黄芪茯神天麻、炙草、陈皮)。《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类中风症,大多血虚,非真中也。或挟风,或挟痰,或挟气,证虽不一,治法莫要于行血。芎归汤加荆芥穗,淋黑豆酒煎服。亦治角弓反张,手足瘈疭。脉来虚浮者,血晕四肢强直,芎归汤加童便,或用荆芥穗微焙为末,豆淋酒调下二钱,或童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之,齿噤则灌入鼻中即苏。手足瘫痪败血经络也,用五积散。又有形盛气虚,产后痿废不起者,但服补气药中兼行气为主,朝用香砂六君子,暮用越鞠丸,久服自效。”

猜你喜欢

  • 邪留三焦

    ①指温病中温邪挟痰湿,或湿热之邪滞留三焦气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邪留三焦,则气机受阻,水湿不得正常通调而滞

  • 毛姜

    见《本草正义》。为骨碎补之别名,详该条。

  • 秦政应

    【介绍】:隋代外科医家。撰有《疗痈疽诸疮方》二卷。

  • 神宗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见该条。

  • 湿疥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由脾经湿热偏盛所致。患处灼热痒痛,瘙痒,搔后则流黄水,甚至流黑汁。治宜内服苍术膏。类似湿疹。

  • 养血解表

    是对阴血亏虚感冒的治法。症见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舌嫩红,少苔,脉濡数等,处方由养血药与解表药组成,如葱白七味饮。

  • 痰饮眩晕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内伤眩晕》。又称醉头风。有虚痰眩晕、实痰眩晕、湿痰眩晕、停饮眩晕、风痰眩晕、痰火眩晕之不同。详各条。

  • 小儿风疾瘾疹

    病证名。小儿皮肤作痒,遍身疙瘩的病证,即荨麻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风疾瘾疹者,因小儿肌肤嫩,血气微弱,或因暖衣而腠理疏开,或天暄而汗津润出,忽为风邪所干,搏于血气,藏流于皮肤之间,不能消散。

  • 退翳散

    见《银海精微》卷上。即猪肝散,见该条。

  • 食饮有节

    即饮食有节。出《素问·上古天真论》。节,节制、节度之意。指饮食要有规律、有所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