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①泛指耳窍中流脓者。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此外,又把其脓带白色者名缠耳;脓带青色者名震耳;脓
出《奇效良方》。指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脉纹。详小儿指纹条。
见《中药志》。为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
口腔发出的臭气。见《普济方》五十八卷口门。口臭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气,为胃有宿食;口出臭秽气,为胃热;口出腐臭气,多为内有溃烂疮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荠菜花之别名,详该条。
即肝郁。详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呕吐、经来惯呕吐。指每值经期出现恶心呕吐,并伴随经期反复发作。多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饮内阻、或伤于水饮所致。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劳逸无度,损伤脾胃、经行之际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①望诊部位,指鼻。《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亦特指鼻准头,《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②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志点。故人体经脉孔穴图,旧称明堂图或明堂孔穴图。《医说》:“今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