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城山

石城山

①在今辽宁灯塔县东南。明《辽东志》卷1辽阳:石城山在“城东北五十二里。上有古城石垒”。民国《奉天通志》卷75辽阳县:石城山在“城东北五十七里。有古石城。……俗呼岩州城,因以名村。城址及城中点将台犹存”。

②一名高丽城山。在今辽宁盖州市东北。《明史·地理志》 盖州卫:“东北有石城山。”《方舆纪要》卷37盖州卫:石城山在“卫东北十五里。上有石城,城中有泉。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土人筑此城以避兵”。

③在今安徽当涂县东二十里。《舆地纪胜》卷18太平州:石城山“在当涂县东二十里。有石环绕如城,山高十丈。唐罗泰有《石城记》,周成王时楚熊绎受封于此,其上有八角井、饮马池、驾鼓台”。《明一统志》卷15:“按楚封丹阳在归州,谓封于此者非是。”

④在今浙江永康市南。《寰宇记》卷97永康县:石城山“在县南一十四里”。《方舆纪要》卷93金华府永康县:石城山“四围㟏岈,如雉堞然。《地记》云:昔黄帝曾游此。所谓三天子都,此其一也,俗名天马山”。

⑤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三十里。《寰宇记》卷94引《山墟名》云:“昔乌程豪族严白虎于山下垒石为城,与吕蒙战所。”故名。

⑥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寰宇记》卷94武康县:“石城山在县(治今武康镇)西南三里。汉末赤眉之乱也, 人于山上垒石为城, 因以为名。”

⑦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北三十里。范坰《吴越备史》:唐乾宁三年(896),“钱镠讨董昌攻石城,去越三十里”,即此。

⑧一名石城岩,又名仙人城。在今江西乐平市东南六十里。《舆地纪胜》卷23饶州:石城岩“凡十余(里)间皆怪石。凡一径萦纡而入。其中空洞,李常名曰‘丛玉’;李伯时写为图;曾肇诸名人皆有诗”。《清一统志·饶州府一》:石城山,“《县志》,山有洞曰会仙,西曰潜光岩”。

⑨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清一统志·登州府》:石城山“在黄县南四十里。一名芝阴山。《县志》:峰峦岝㟧,高出云表。惟西北一径可登陟。山半有石垒。又二三里至山口,为南天门,径仅一线,其上平阔”。

⑩即今山东枣庄市东南峄城镇东七里之青石山。《晋书·石勒载记下》:东晋咸和中,“彭城内史刘续复据兰陵、石城,石瞻攻陷之”。即此。

(11)在今山东青岛市北。《清一统志·莱州府一》:石城山“在即墨县东南三十里。《名胜志》:状如城垣,淮涉水出焉”。

(12)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南。《水经·淮水注》:“浉水又东径石城山北。”《寰宇记》卷132信阳县:石城山“山甚高峻,在故县东南。即《吕氏春秋》之九塞,此其一也。晋于此山上置义阳郡。今废城犹在石城山。南有天井,阔百步”。

(13)又作衡岭。在今河南灵宝市南。《水经·河水注》:烛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世谓之石城山”。

(14)一名石矶山。在今湖南岳阳县境。《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陵县:石城山在“府南六十里。上有杨么寨”。

(15)一名西城山。在今湖南资兴市东。《方舆纪要》卷82兴宁县:“石城山在县(治今兴宁镇)西三十里。《志》云,山在资兴旧治(今旧市)西。高耸如城。”

(16)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唐柳宗元有《小石城山记》。

(17)一名古城山。在广东化州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04化州:石城山在“州北五十里。中衍平,四面高耸如城,因名”。《清一统志·高州府》:石城山“明成化中,胡公威结寨于此。一名古城山”。

(18)即云顶山。在今四川金堂县南沱江西岸。《隋书·地理志》:金泉县有“石城山”。《舆地纪胜》卷164怀安军:云顶山,“《晏公类要》云:旧名石城山。其状如城。在金水县西一十五里。顶上有祥符寺,奉安太宗御书。有神泉方丈,澄清如照,云霞常兴。唐天宝六载改为云顶山”。

(19)在今四川达川市西。《寰宇记》卷137通川县:石城山“在县西五里。山四面绝崖,西有一路上山顶,俗谓之石城山”。一说在今达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69达州:石城山在“州西三十里。四面峭绝,惟西南一径可登。梁石城县以此名。或谓之铁山,以石色如铁也”。

(20)在今四川巴中市东南。《舆地纪胜》卷187巴州:石城山“在化城县三十里,突立于清水江心,字江与清水环绕其下”。

(21)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寰宇记》卷76平泉县:石城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形如城,北连分栋山,南接圣德山,入陵州贵平县界”。《舆地纪胜》卷145简州:石城山,“《皇朝郡县志》云:一名平泉山”。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0:石城山“在(简)州西南,接仁寿县界”。

(22)在今四川云阳县东云阳镇东二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朐忍县“山有大小石城势”。《舆地纪胜》卷182云安军:石城山“在岷江北岸,去水一里。《汉志》云:朐忍, 山有大小石城”。

(23)在今四川仪陇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68仪陇县:石城山“四壁峭立如城。其相近曰九龙山”。

(24)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方舆纪要》卷70叙州府宜宾县:石城山“在府西南百里。山高峻,环列如城。又有石夹立如门。《志》云:汉武帝使唐蒙凿石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 山高广丈余,深三四丈,堑凿之迹犹存。隋史万岁南征经此, 赋诗云:‘石城门峻谁开辟’是也。唐贞元九年,韦皋遣崔佐时由石门趋云南南诏,复通石门者,即史万岁南征路也。自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兵南溪,道遂闭,至是蛮经北谷,近吐蕃,皋复治之。又贞元十七年韦皋遣威戎军使崔尧臣引兵出石门南路攻吐蕃,即此也”。

(25)亦名石矩山。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十里。《方舆纪要》卷52隆州:石城山“在仁寿院。石壁似城,绝顶望见峨眉”。《周书·陆腾传》:西魏恭帝三年(556),腾为江州刺史,镇压陵州木笼僚,“僚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诸贼果弃其兵仗,或携妻子临阵观乐。腾知其无备,密令众军俱上,诸贼惶惧,不知所为。遂纵兵讨击,尽破之,斩首一万级,俘获五千人”。


(1)古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北。唐乾宁三年(896年)钱镠讨董昌攻石城,即此。(2)今山名。(1)又称冥山、固城山。在河南省信阳县东南。海拔830米。《括地志》:石城,即楚之冥阨。《太平寰宇记》:“石城山,吕氏春秋之九塞,此其一也。”(2)即“清凉山(1)”。(3)见“云顶山”。


猜你喜欢

  • 灵涧桥

    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四祖寺岩泉溪上。《清一统志·黄州府二》:灵涧桥“在黄梅县西三十里四祖寺前,上镌碧玉流三字,唐柳公权书”。为元至正十年(1350)建,为石砌单孔桥。崖壁有元、明、清诗文题刻。

  • 淳风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简州。治所在今广西横县东北七十里镇龙江东岸古城村。贞观八年 (634) 属横州。永贞元年 (805) 改为从化县。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

  • 鄂公旗

    即科尔沁右翼后旗。旗府驻地苏鄂公爷府(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北)。

  • 羊肠坂

    ①在今山西晋城市南。《史记·魏世家》:“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阏与。”《正义》:“羊肠坂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又《范睢蔡泽列传》:“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说苑·贵德》:“夏桀之居,

  • 羌水

    ①又名强川。即发源于今甘肃岷县东南之岷江。因在羌族地区而得名。屈曲东南至今舟曲县东与古桓水(今白龙江)合, 又东南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注入西汉水(今嘉陵江)。故今白龙江、白水江与岷江合流的一段,古时皆有

  • 都匀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都匀安抚司置,属贵州都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都云县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属贵州都司。弘治七年(1494年

  • 桓公城

    在今安徽泾县东南四十里乌溪乡乌溪岭下。《晋书· 桓彝传》: 苏峻之乱,“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溉流涕,进屯泾县”,因筑此城。《清一统志·宁国府二》: 桓公城 “在泾县东四十里乌

  • 和硕特西右翼中旗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格尔木市南什来北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西右翼中旗: “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诺木罕河,南至诺木罕木鲁,西至滔赉,北至希勒沿。”

  • 平番堡

    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南一百二十六里镇江关乡南。清改置平番营。

  • 北宕渠县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为北宕渠郡治。治所即今四川盐亭县。西魏恭帝二年(555)改为盐亭县。古县名。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治今四川省盐亭县。属北宕渠郡。西魏恭帝改为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