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教理

三教理

唐代吐蕃奴隶社会的教育理论。藏文作“曲松”。“曲”一般专指“佛法”之“”而言,但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初订吐蕃制度章程时,佛法尚未正式兴起,而“”之意义亦多不知其真谛。故“三教理”中之“曲”字应做一种“教育理论”解较妥。据《德乌佛教史》载,指吐蕃王朝赞普向其贵族臣工进行教育的三种理论和知识,即:赞普的训令、谕旨、称作“噶曲”;音乐吟诵方面的教理,称作“扬曲”;算学或统计方面的教理,谓之“孜曲”。为旨在提高吐蕃臣工或贵族参政素质的一种培训。

猜你喜欢

  • 玉衡

    十六国时期成汉(大成国)太宗武帝李雄年号。自公元311—334年,凡24年。

  • 梁貊

    汉代部族名。汉籍称“小水貊”,此为朝鲜古籍中的异称。来源于古貊族。因居梁水(今辽宁省太子河,一说为今叆河上游附近某水)上游得名。居地约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南,宽甸县北,桓仁县以西至本

  • 察洼隆贝

    参见“桑昂曲宗”(1965页)。

  • 榔规

    苗族习惯法规。苗语称“勾榔”,“榔”意为“公约”。内容包括:对农业生产的规划,债务纠纷的调解,奸淫盗窃及其他犯罪的处罚等。如正月挖田、挖土;二月犁田;三月施肥、撒秧谷;四月五月插秧;六月薅秧除草等;偷

  • 不课役户

    见“课役户”(1956页)。

  • 杆子祭

    见“祭索罗杆”(2089页)。

  • 生计地

    清政府划给蒙古族维持生活的土地。清朝政府虽极力限制汉民入蒙地开垦耕种,但汉族农民进入蒙古地区日益增多,耕地范围日益扩大,牧地相对减少,后又由官方实行大规模招垦,牧地锐减,影响牧民收入。为顾全蒙古族的生

  • 萧令公墓志

    辽代契丹小字墓志。又作“萧富留墓志”。1950年5月出土于辽宁省义县清河门西山村(清河门现属阜新县),此为解放后首次出土的契丹文墓志。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出土时已残成4大块和一些小碎块,下部残断,长度不

  • 刀木祷

    1633—1684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宣慰使※诏钪勒之弟。据《泐史》载,康熙八年(1669),兄卒,侄刀糯勐袭职,以年幼,曾受清廷命代理司务。二十年(1681)

  • 和勇

    ?—1474明朝将领。蒙古族。原名脱脱孛罗。东蒙古(鞑靼部)太师※阿鲁台孙,※阿卜只俺子。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瓦刺击杀后,随父归降明朝,居京师(今北京)。次年,父卒,袭指挥使。后积功至都督佥